金年会在一片叶子里坚守茶人的“初心”

  新闻资讯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1-18 20:27

  金年会在一片叶子里坚守茶人的“初心”一把古琴、一套茶具,与山水和鸣、与心灵合奏,内心的淡然使得何丽荣走到哪儿都自带温润如玉的气质。

  二十多年前,何丽荣游历各地,到处寻茶、品茶、学茶,练就了灵敏的嗅觉、味觉和精湛的茶艺,仅需一品,便能准确地道出茶的品种、产地和年份等。喝过无数种茶后,她从普通的饮茶爱好者逐渐成为川内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评茶师,天南海北的茶叶像雪花一样寄给她品评。

  然而走得越远、品得越多,何丽荣却看得越淡,“我不过就是一片茶叶而已”。于是,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公益教学和传播传统文化上,创办了“荷堂茶室”,期待着茶与水,人与人的邂逅!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何丽荣在评茶、制茶及公益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。2016年至2018年在四川尼众佛学院教学,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;2017年起,何丽荣参加彭州市群众艺术馆茶艺公益培训,参培人数达200多人;2021年4月,何丽荣创办的“荷堂茶室”研发的丹景山黄茶成功注册茶类相关品牌——“湔江黄”……

  “我们行业有句话叫作‘人做好了,茶就做好了。”何丽荣说,她心里深深地爱着茶这个行业。“其实茶行业与其他行业一样,需要用心去学习和领悟。”何丽荣认为,茶文化的范围也极为广泛,插花、挂画、焚香、品茗,都属于茶文化的范畴,茶文化跟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,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爱茶人不断的努力。

  为了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茶文化学习思路,提高自己的茶文化教学水平,研究中国茶文化的教学模式,何丽荣拜师于著名书法家冷柏青习书7年;拜师于四川省诗词协会会长、著名诗人滕伟明学诗;跟随“宋代点茶茶百戏”非遗传承人张志峰学习技艺;传承86岁的“中华茶人”、中国茶文化研究专家蒋昭义先生的茶品研发,带领全国茶行业专家金年会、书法家和画家等考察研究彭州茶文化,探讨彭州茶文化的开发和产业发展。

  何丽荣坦言,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,她愿意在这条茶路上继续坚持下去,做茶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。

  福建武夷山茶人徐世洪因爱情与彭州市宝山村结缘,因对茶的痴迷与龙门山古茶树结缘,最终离开故土福建武夷山到宝山村落户,利用遗存下来的彭州茶树,采用红茶传统制作工艺,结合彭州茶叶特点,大胆创新和探索,研制出巴蜀红茶新品——宝山红茶。历经数年不懈坚守和细致入微的创新,利用宝山集团强大平台的支持,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建成了宝山集团下属子公司宝山茶叶有限公司,用一种传统制茶技艺支撑起一个产值百万级的产业。

  1976年出生的徐世洪,世代在武夷山耕种茶山、潜心学习制茶技艺,他从小在茶堆里长大,对于茶,始终保留着那份中国传统茶人的情怀与工匠精神。2000年,徐世洪与宝山村姑娘李小波恋爱,后结为夫妻,居于武夷山经营世袭的茶事业。2013年因为痴迷于宝山的百年古茶树而放弃家里六十亩成熟茶园,以及武夷山制作销售产业链完善的茶市场,举家搬迁到了宝山村,艰苦卓绝地挖掘当地茶文化的价值,从此走上了做大做强宝山红茶的坎坷道路。

  炎炎夏日,徐世洪在当地村支书的带领下,一头钻进茫茫龙门山,奔走在荒山野岭、白云浓雾之间金年会,终于在宝山村龙门禅寺附近发现了一百余株古茶树。它们萌发在岩石上,散居在沟壑间,树干上长满青苔,树叶上布满斑点,每一片叶子,都能品出时间的味道!这,就是宝山红茶最原始的样子。

  2014年春天,四川宝山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在徐世洪技术的指引下,当年即产出400斤的“宝山红茶”。随即,他又四处调研,积极扩大原料产地,租下了董坪村遗弃的500亩茶山,还在太阳湾风景区内栽种了120亩新品种茶苗。

  为了积极拓展宝山茶文化,2016年5月,宝山集团投资1200万元,修建了“宝山茶文化博物馆”。这里有现代生产厂房、红茶展示区、还有品茶区与互动体验区。

  用大半生的时间坚持制茶,这大概就是一颗赤诚的匠人心。择一事,终一生,忍得住枯燥,耐得住寂寞,在实践中不断超越,无限接近于完美,鎏金岁月,徐世洪穷其一生,爱茶事茶!

  白茶村位于彭州市白鹿镇东北面,四面环山,属高山地带。过去,全村无支柱产业,没有形成持续稳定的主导产业,加之交通、通讯基础设施落后,信息闭塞,山林种养殖不成规模。

  白茶村党支部苟冰常在心里想,如何才能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?白茶村可以发展哪些产业?一个边远地区,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呢?

  苟深入基层,走村入户,调查访问,寻找发展之路。就在她的调查走访中,得知白茶村地名的由来原来就是因盛产白茶。

  白茶村老一辈的人们因生活困难,就到山上带回白茶叶,经过手工制作后拿到白鹿场去卖,以此维持全家人的生活。一位老人告诉苟:“现在山上还存有许多老茶树,树龄大的可能有上千年,树龄小的可能也有500~600年吧。白茶除作饮品外,采回的白茶熬水喝还能消气胀。”

  守着金饭碗,却用去讨口。苟冰带着村支两委成员,对老的白茶树进行清查,并确定要将白茶产业作为脱贫项目。她决定叫自己当过兵的丈夫李志华来带头。退伍军人认真学习白茶的采摘、选叶、制作等工艺,并将制作出来的白茶拿到市场上去营销,在全国各地去进行技艺展演与拍卖。

  李志华在四处展演白茶制作技艺与拍卖的过程中,偶然被浙江老茶农薛殿强发现,他主动与李志华接触,切磋制茶技艺金年会。虽然茶农薛殿强从小制作白茶,但从未见过彭州生产的白茶。在交往中,薛殿强传授了白茶制作的精湛技艺,让李志华结合四川的传统制作技术,不断提高制作技术,制作出更多的白茶精品。

  2017年,苟在全村广泛宣传,组织10个股东、133户茶农,投资16万元,建立了“彭州源·白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”。合作社成立后,在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的同时,又引进福鼎白茶,成功栽种300多亩,如今已初见成效。

  同时,白茶村利用合作社开发项目和本地历史文化,打造和完善了观光茶园,规划扩大茶叶加工作坊,修建健身广场、停车场、登山游步道等公共设施。如今的白茶村,白茶产业兴旺发达,村民们早已提前脱贫致富!